7月26日,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WAIC)在上海开幕,会期三天。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本届大会从筹备到举办期间始终引发全球关注。这主要源于近期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反复博弈。不论是从美国对华限制技术出口,还是从中美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激烈角逐,都能看到双方在新技术领域的竞争正逐步加剧。
正如李强总理在致辞中所言,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快速革新。
其实,如果我们把时间视野扩大,就不难发现,从7月初到现在,再到接下来的8月,多场技术大会密集召开,先后登台,围绕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上演多场大戏。先是杭州举办的2025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会,后是北京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再到今天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也将于8月在北京的亦庄召开,而主题均围绕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领域。
四场顶级智能信息科技盛会举办时间相邻且隔空相望,彰显出南北各具风采的画面,因此不免让我有些新的思考。这主要因为就在我国紧锣密鼓举办大会间隙,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于7月23日,突然对外正式发布《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Winning the AI Race: America’s AI Action Plan)。细品其中“味道”,莫不让人心生遐想。
我认为,面对AI全球化发展形势,国家之间对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一边是我国通过会议活动,强化开放合作,一边是美国依赖关税围堵,巩固垄断壁垒。在人类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国际间的经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都将依赖于生产力的创新变革,而谁掌握了这些,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这就不难看出美国此举的意义了。这种竞争关系俨然化作看不见的硝烟,被记录在会议这条赛道上。而会议平台已演变成为合作与对峙,开放与限制,交往与隔离的竞技赛场。
此外,重视技术大会引领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借助大会东风,乘势而上打造科技高地。这种“以会兴产、以会兴业”的思路十分明显。通过举办大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从核心零部件到应用场景,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例如,上海借会出台“人工智能上海方案”,近几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实现了“三个倍增”,产业规模由2018年的134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53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已超10000家。全市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由2018年的约10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 29.9万人。再如杭州,目标2025年人工智能营收力争超3900亿元。而在昨天,我国借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对外宣布倡议成立世界 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今天,当我们走进会场时,看到的不仅是学术间的思想碰撞,也有来自国际间的产经博弈。毕竟,会议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赢得未来的主动权。
来源:中国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