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以5方面19条具体举措精准发力,从开展“服务消费季”、推动跨界IP 合作,到延长文博场馆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服务,再到完善学生假期配套政策,全方位布局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一政策不仅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更让会展业这一现代服务业的龙头,迎来了以“融合”促发展、以“创新”拓空间的战略机遇期。
“在服务消费的生态版图中,会展业凭借其独特的‘平台属性’与‘融合能力’,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枢纽角色’。”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导张敏表示,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会展业横跨商务服务、文化服务、娱乐活动三大领域,涵盖商务会展、科技会展、文旅会展、体育会展等多元形态,甚至延伸至民俗节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策划运营。通过“有组织的现场集聚”与“精准化的交往沟通”,会展业既能服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又能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体验”“品质化生活”的细分需求。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储祥银认为,《政策措施》中“培育面向国际的会展市场”的明确要求,将从三方面为会展业赋能。一是推动文博商旅、体育赛事等融合发展,创新会展内容供给,扩大会展产业边界,让“大会展”理念深入人心。二是通过扩大免签、推行5年多次往返签证等政策,为境外参展商、采购商提供便利,直接提升会展活动的国际化水平与规模质级。三是细化会展市场培育方案,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张敏进一步提出,会展业需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路径。作为服务消费产业链的“链接器”,会展业既要解决制约消费发展的“堵点卡点”,又要强化“商旅文体健”融合功能,在改善性、创新性服务消费领域发力。数据与实践均表明,会展业的繁荣能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文创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这正是其成为服务消费升级“核心支点”的关键逻辑。 要充分释放会展业在服务消费中的潜力,需锚定“做大做强服务消费”的核心目标,找准发展路径。对此,张敏提出了“三个坚持”。其一,坚持惠民生与促消费相结合。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品牌、精品会展IP,这样既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又能释放消费潜力。比如“村BA”等群众赛事的火爆,正是通过“接地气”的会展活动实现了民生改善与消费增长的双赢。其二,坚持优化供给与激发需求相结合。一方面提升展览、演出、赛事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主动参与“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开发,以优质供给“点燃”消费意愿。近年来国潮文创、沉浸式会展等新形态的兴起,正是“供需协同”的典型成果。其三,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相结合。对外,借助签证便利化、支付优化等政策,吸引国际会展项目落地,扩大服务消费领域的国际合作;对内,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审批限制,为民营资本、外商投资“松绑”,破解优质服务供给短缺的问题。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淮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了会展业的“五大突破方向”。一是立足“内需导向”,推动会展业从“出口导向型、投资驱动型”向“服务消费升级型”转变,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二是拓展产业内涵,借鉴成都糖酒会向“春糖季”升级,北辰集团打造跨区域商圈、“会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借“赛演经济”拉动亚奥商圈新消费,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跨界融合与产业共生等案例推动会展与城市经济深度融合。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府服务职能,通过“减审批、强保障”为会展业松绑。四是打造文化消费新热点,结合广交会、进博会等平台,培育国潮体验、房车露营等多元化消费场景。五是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数字孪生、VR等技术,再现敦煌缝艺术动态画卷、达芬奇艺术巡回展等,不断推动新技术在展示技术和展览艺术的创新升级,以及对传统空间和文化的新表达、新叙事。 “《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服务消费与会展业的协同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张敏表示,展望今年下半年举办的杭州数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它们不仅将通过“国潮国风”“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创新消费场景,更将推动“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形成“一地创新、多地联动”的辐射效应。 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三新”试点城市建设的推进,会展业将进一步发挥“要素链接器”作用,集聚全球优质服务消费资源,破解供给与需求的“错配”难题。会展业对于城市意义非凡,堪称培育消费新动能的“引擎”。于企业而言,会展平台将成为开拓市场、创新服务的“跳板”。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多元化、高品质的会展活动将带来更丰富的消费体验。这三者共同凸显了会展业在经济发展与消费促进中的关键作用。 写好扩大服务消费这篇“大文章”,需要政策融合、机制融合、产业融合、会展融合的多方合力。九部门联合发文正是出于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策协同的深层考量。而会展业作为其中的“关键支点”,以其独特的平台优势与融合能力,有望成为推动服务消费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