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头待到尾,今年第一次
8月13日-14日,由会展BEN、北京华恺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六届会展三新展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本届会展三新展共设置了4场主题演讲、2场主题午餐会、6场专题论坛、6场精品讲座、6场实操课堂、5场“八仙·营火”以及3场特别活动,集中展示了会展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创新服务。

作为锋哥的老粉丝,虽然每届三新展我作为参会代表或发言嘉宾都参加了,但往届大多只露个脸刷下存在感,走马观花而已,从头待到尾的,今年还是第一次。
在2天半的时间里(我8月12日就到上海了,就开始约人、吹牛),我见了好多新老朋友,听了好几场精彩讲座和论坛,更是参观了展厅的每个展台,看到数字化和AI、国际化和出海以及绿色搭建的崛起。
因在论坛上贡献比较少,害怕对不住锋哥的热情邀请和多年基友之情,因此乘着三新展余温未尽,会后写下一点不着调的想法。

势:大环境不好,但会展生生不息
跟老朋友交流,谈到当下的情况,大家一致的感觉是:难,太难;卷,太卷!
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叠加监管税收等政策,可以说是倾巢之下,哪有完卵?
但个人内心感受和现场看到的情况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本届三新展少了会展集团和城市,但多了更多的民营企业公司,展商阵容囊括数智前沿科技、营销推广、会议展览活动的各类服务商、展陈搭建、创新服务、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会展城市等多元领域,尤其还有名庄酒先知、Robo Space乐博这样的跨界参展者。


做会展靠政府补贴的路子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市场化才是永存之道,估计这才是这个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现场应该是给了会展老兵们一些触动。

CCBE成都美博会、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正从中国走向国际、长狄公关的人效从400万还在向更高冲击、诺樱会展正从上海进驻北京新办公室,越来越多的会展公司或负责人开始做自己的IP……老兵虽有围城效应,但是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赋予了会展活动生生不息的活力。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但对会展人来说,既然已经选择,就剩下努力了。
你看会展女企联盟15个女老板的努力,就知道努力是会得到回报的。


道:做行业的会展,而非做会展行业
我个人一直认为会展不是个行业,或者说要让会展成为一个行业,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会展的价值,不在于把展会本身做成一个"行业",而在于成为某个垂直产业的"服务者"与"赋能者"。

过去十几年,我们见过太多"为办展而办展"、“为办会而办会”的案例:跟风热门赛道却不懂产业逻辑,堆砌明星企业却缺乏生态链接,追求场面宏大却忽视需求匹配……这样的会议、展览或许能短期热闹,却难以活下去。
本届三新展,我再次看到了那些深深扎根于产业沃土的会展公司的成功。

从植根于地理信息产业的博乾会展到深耕眼科领域的北京某神奇公司(他们在现场竟然做了个大大的广告牌!,是主办哦),从专注农业的凤凰创意会展集团到主题午餐会访谈的东西部小动物临床兽医师大会,无不一一印证这一点。

"十年前办展,拼的是场地大小、客流量;现在拼的是能不能精准触达产业链上的'关键人',能不能解决一个具体的痛点。"
当会展从"流量聚集地"进化为"产业连接器",其生命力便不再依赖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取决于对产业痛点的敏感度、对创新要素的整合力。
这种增长,才是会展经济最坚实的底层逻辑。
不过是回归本质——会展的终极使命,是服务产业的生长,而非证明自己的存在。

术:拼专业,不拼别的,更不拼价格
如果说"势"是方向,"道"是立场,那么"术"就是抵达目标的路径。
在本届三新展的各个角落,都有很实用的技术、设备和服务,租达人的证卡一体机,汇展科技的魔术手环,永杰视听的舞美灯光,易展宝模块化地台展示系统,古合科技的纸基材料,苦瓜科技的海外邀观,富青会展云的智能匹配,等等很专业。


一些看似琐碎的设计或不起眼的功能或设备,实则是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解决用户普遍很烦的问题,那就有人会购买。
拼价格,其实对自己的伤害更大。

这一天不要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赋能"的边界把握。

在我参与的“AI能帮到会展活动公司什么呢?”的讨论中,锋哥主持,来自雪行文化的李伯文问了台上嘉宾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机器人代替你参会?”

大家一致认为有可能但不愿意,不希望这一天发生。
毕竟真实的线下眼神交流与肢体语言能给到更多的多巴胺。
也有人说这一天肯定会来到,而且可能很快。
好吧,这事只要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不发生就好。
这一天真来了,做线下实体会展活动的各类公司,包括主办,还有多少饭可以吃?
哈哈,其实我蛮喜欢AI的!

来源:会展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