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行业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广大民营会展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融资、账款、人才、合规等多重挑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后,记者请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总裁邓小辉就当前民营会展企业的生存现状、发展困境,以及新法可能带来的影响发表了看法。

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总裁
邓小辉开门见山地指出,虽然会展业属于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各有优势,但民营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仍面临两大突出问题。首先是“个别情况下的不公平竞争现象”。邓小辉解释道,“例如,过去的政府型项目,政府大量补贴企业参展费用,这对同类型的、由民营企业运营的项目造成了显著的冲击。另外政府项目或国有企业项目在获取优质展馆档期方面通常更具优势。”第二大痛点则是困扰众多民营会展企业的顽疾——账款拖欠问题。邓小辉以自身公司遭遇为例:“政府项目执行完毕后,因各种原因拿不到应得的服务费用,这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
在民营会展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邓小辉坦言,企业规模导致了业务开展上的诸多限制,核心体现在人才与资金的匮乏上。“规模小意味着人才储备不足、资金实力有限,而人力成本却在持续攀升。这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他具体分析道:“首先,承接大型项目对中小企业而言困难重重;其次,整个会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使得中小企业的持续经营难度加大;最后,也是刚才提到过的,各方欠款问题严重,尤其是政府类项目,企业投入巨大精力完成后却无法及时回款,经营难以为继。”
谈及民营会展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难点,邓小辉认为核心症结在于薪资竞争力不足。“民营会展企业没有‘靠山’,收入全靠自身经营所得。加上会展行业入行门槛相对较低,行业标准尚不完善,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最大用人难点是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高工资。”他强调,“没有高薪作为基础,在招聘阶段就难以吸引到高水平人才,所谓的‘选任’和‘留用’更是无从谈起,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振威国际会展集团的人才策略以内部培养为主。但邓小辉也指出了这条路径的艰辛:“自行培养人才成本高昂、周期漫长,需要不断给予员工试错和纠错的空间。同时,还要时刻面临培养过程中人才流失或被竞争对手挖角的风险。”
对于民营会展企业在合规经营方面的短板,邓小辉的看法是,合规程度与企业性质关联不大,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的合规意识和经营战略。“有合规做得好的民营企业,也有做得不好的。”他进一步指出,加强合规建设面临一个根本性制约:“合规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如果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普遍不高,或者企业自身的利润水平上不去,那么实质性的合规建设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2025年5月20日正式发布的《民营经济促进法》,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总则,并明确要求政府在招标采购、账款支付、融资支持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平等保障。谈及该法对会展行业,特别是民营会展企业的影响,邓小辉表达了审慎乐观的态度。“我们也研究了相关条款,内容非常宏观。不能说没有影响,方向肯定是积极向好的。”但他话锋一转,直言现阶段感受,“具体到对单个民营企业的实质性影响,我们觉得目前看来真的还不显著。”
当被问及优化民营会展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以及企业最迫切需要的帮助时,邓小辉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就一条: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把拖欠企业的账款尽快结清。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一大批挣扎中的会展企业就能真正喘口气,获得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无疑反映了广大民营会展企业当下最核心、最急迫的诉求。
邓小辉的剖析深刻揭示了民营会展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账款回收、规模限制、人才吸引与培养、合规成本等方面遭遇的系统性挑战。新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改善民营经济生态提供了宏观法律框架,但其效能的充分释放,特别是对会展业微观主体的切实助力,仍需依赖实施细则的落地和关键症结(如政府欠款)的强力破解。民营会展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既需政策阳光的持续普照,更依赖营商环境的实质性改善。
来源:中外会展C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