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部分城市习惯了靠“砸钱”快速拉升会展数据,通过高额补贴吸引大型展会、全国巡展等“流动客商”,试图以“展会数量”和“展览面积”快速提升城市影响力。然而,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大展,虽然能够给城市带来一时的人流客流,带来消费的增长,但是展会对当地的产业的影响十分有限,也难以带动当地会展经济的增长与活跃,往往陷入“展会热闹、产业冷清”的怪圈。某二线城市曾以千万元补贴引进某品牌展会,但展会结束后未留下任何产业项目,财政投入与经济回报严重失衡。 地方政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年来,政策风向悄然改变。海南今年6月发布的《海南省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财政奖励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受扶持展会“必须连续在海南举办”,否则终止支持;福州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也曾多次表态“要重点培育本土品牌展会”。这些调整传递出明确信号:政府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而是要看到付出真金白银后实实在在的效益。 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会展经济本质的重新认知。过去,展会被简单等同于“城市名片”,如今则被视为“产业催化剂”——通过展会链接上下游资源、推动技术转化、培育消费市场,最终实现“展会-产业-城市”的良性循环。当“以展促产”成为政府制定会展扶持政策的重要考量,政策的天平自然会向长期扎根本土的项目倾斜。 政策转向将深刻改变会展业发展格局。一方面,这对于那些深耕某一产业领域和某一地域市场的主办机构将形成正向激励;另一方面,一些会展业欠发达地区有望通过政府的鼓励支持形成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带。对从业者而言,调整思路刻不容缓。展会主办方需从“招商思维”转向“产业思维”,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定制展会主题,吸引高关联度参展商。唯有如此,才能与政策同频共振,共享发展红利。 会展政策的理性转向,本质是回归经济发展规律——展会只是形式与手段,产业振兴才是核心。当地方政府不再盲目追求“国际大展”的光环,而是沉下心来培育本土生态;当从业者不再热衷于“赚快钱”,而是专注于提升展会价值,中国会展业才能真正从“规模时代”迈向“质量时代”。 来源:中外会展CICE近日,某会展媒体呼吁主管部门加大对本土展会的补贴力度,引发行业热议。这一声音背后,折射出会展支持政策长期存在的“重外轻内”的问题。不过,据笔者观察,这种状况在近年来早已悄然发生改变,地方政府制定会展政策时更理性、更务实,更加注重产业带动和长期效应,会展政策导向正在经历一场从“重外轻内”的规模扩张,到“内外兼修”的效益优先的深刻改变。这一转变,既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政府对会展业认知提升的侧面写照。
欢迎访问深圳会展业公共服务平台